SCI論文的作者署名格式和標注是學術出版中重要的環節,目的是明確作者對論文內容的貢獻,確保論文的可檢索性和學術誠信。以下是為大家介紹的SCI作者署名的格式和標準,供大家參考:
1、作者署名順序
SCI論文署名順序是根據作者對文章貢獻大小,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如第一作者(實驗執行/論文撰寫)——中間作者(按貢獻遞減)——通訊作者(課題負責人/導師,通常排最后)。且排序一旦確定不能隨意更改。主要負責人(如資深作者和通訊作者)通常排在最后,而具體承擔研究工作的作者則排在前面,如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實驗/寫作主要完成人,通常排首位;
共同第一作者(Co-first Authors):貢獻相當者,標注*或+,并注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課題負責人,末尾標郵箱,提供聯系郵箱;
其他作者:按貢獻降序排列。(相關閱讀推薦:評職稱署名SCI通訊作者有用嗎)

2、作者標注方式
每位作者的姓名之間應用逗號分隔,若有多個作者通常使用阿拉伯數字標注順序,如1、2、3,部分期刊要求使用小寫字母 a、b、c 代替數字。通訊作者的姓名后必須注明聯系方式,包括電子郵件地址、通訊地址和電話號碼等,通訊作者也可用特定符號如 “*” 進行標識。
3、署名格式的差異
不同期刊對作者署名格式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例如:
有些sci期刊要求作者右上角的序號置于逗號之后,如“Feng Zhang, 1 Linyi Gao, 2*”;
有些sci期刊要求序號置于逗號之前,如“Feng Zhang1, Linyi Gao2*”。
因此,投稿前應仔細閱讀目標sci期刊的投稿指南,確保署名格式符合要求。
SCI論文的作者署名格式和標準是確保論文學術規范和可檢索性的關鍵。作者應根據貢獻大小排序,姓名書寫遵循“名在前,姓在后”的格式,單位和通訊作者信息需完整標注。同時,投稿前應仔細閱讀目標期刊的投稿指南,確保署名格式符合要求,避免因格式錯誤導致論文被拒。
硬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