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之后可以撤稿嗎?通常不可以撤稿,但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已發表論文經查存在捏造篡改數據、重復發表、剽竊抄襲等行為以及其他違反科研倫理或出版倫理等問題的論文,事實清楚的情況下將作出撤稿處理;反之無需撤稿。以下是為大家介紹的論文撤稿規范及流程:
一、論文發表之后撤稿的前提條件
1、雜志社規定
首先,需要關注雜志社在這方面的具體要求。如果雜志社已經明確規定已發表的論文不可撤稿,那么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撤稿都是不被允許的。反之,如果雜志社允許在特定情況下撤稿,那么就需要根據論文所處的具體環節和狀態來判斷是否可以撤稿。
2、學術道德和誠信
撤稿涉及到學術道德和誠信問題。除非存在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如捏造事實、篡改數據、剽竊抄襲等)或其他正當理由(如署名問題、版權糾紛等),否則一般不建議撤稿。

二、論文撤稿規范及流程
1、撤稿的定義
撤稿是指期刊對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包括:紙質版、電子版、網絡版)取消發表權的一種常規糾錯程序和工作行為之一。
2、撤稿的目的
撤稿不是為了懲罰作者,而是為了:①維護學術環境的純潔性;②維護科研工作的誠信度;③提醒作者不要違背出版倫理;④糾正論文中的謬誤;⑤給讀者傳遞正確和權威的科研信息。
3、撤稿的原因
已發表論文存在以下學術不端或違背醫學倫理規范的情形時應該撤稿。
論文存在“第三方”寫、投、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的情形。
論文存在數據捏造或篡改,導致該論文所報道的發現和結果不可信。
論文存在學術剽竊、抄襲問題。按照分類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文字抄襲、圖表抄襲,或觀點抄襲、段落抄襲、全文抄襲。
論文存在重復發表、一稿多投的問題。
論文所報道的學術研究違背醫學倫理規范。
審稿過程中存在作者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或作者偽造專家推薦意見的情況。
4、撤稿的主體
論文作者或者作者所屬機構可以提出撤稿;
如果作者不愿意起草撤稿聲明,期刊編輯部可以依據事實,決定是否撤稿。編輯部擁有最終決定權。

5、撤稿的時間
撤稿聲明應盡快刊登,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導讀者的可能性,降低所撤稿件被引用的可能性;
在有明確證據需要撤稿時,不應僅僅因為作者不同意而延遲刊登撤稿聲明;
如果疑似不端的稿件還在聽證或機構調查階段,編輯部應該等最終結論得出后再決定是否刊登撤稿聲明,在此之前可以通過發表關注聲明的形式告知讀者。待證據確鑿之后,編輯部再決定是否用撤稿聲明取代關注聲明,或發表更正聲明。
6、撤稿的形式
撤稿聲明應刊登在期刊的所有版本上,包括印刷版和電子版。
不論是電子版期刊還是印刷版期刊,撤稿聲明都應在目次頁上列出,方便讀者檢索和引用。
對于以電子版發表的論文,撤稿聲明和原發論文應該互相鏈接,方便讀者檢索和引用。
撤稿后,在期刊網站上應保留該論文,而不是簡單刪除,須在電子版的摘要和全文部分明確標注“撤稿”水印,且應在相應文獻數據庫中列出明確的年、卷、期、頁碼,或DOI,或其它永久性引用方式,以方便讀者快速找到該論文。
.jpg)
7、撤稿聲明的撰寫
明確撤稿聲明的撰寫主體(原論文作者、作者所在機構或者編輯部等),根據撰寫主體采用不同的撰寫格式。
題目:應包括“撤稿:被撤稿件題目(發表期刊、年、卷、期、起止頁碼)”。
正文:應包括被撤稿件信息(包括題目、作者、發表期刊及年、卷、期、起止頁碼)和撤稿原因,并將被撤稿件作為參考文獻列在撤稿聲明最后。
三、撤稿對作者和雜志社的影響
對作者的影響:撤稿可能會對作者的學術聲譽和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一些雜志社可能會對頻繁撤稿的作者采取懲罰措施,如拒收其未來稿件等。
對雜志社的影響:撤稿也可能影響雜志社的聲譽和影響力。因此,雜志社在處理撤稿申請時會非常謹慎,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流程進行操作。
四、撤稿的注意事項
1、在提交撤稿申請前,所有作者都需要知情并同意撤稿。
2、撤稿申請應盡早提出,避免在論文被廣泛傳播和引用后再提出撤稿,以減少對學術界的負面影響。
3、一旦提出撤稿申請,期刊應尊重這個訴求,不會繼續發表論文。但如果期刊遲遲不回應,可以聯系期刊的其他編輯,并保留郵件記錄,必要時聯系出版商投訴。
綜上所述,論文發表之后通常不可以撤稿,但在特定情況下(如存在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或其他正當理由)可以向雜志社提出撤稿申請。在申請撤稿時,需要遵循雜志社的相關規定和流程,并充分考慮撤稿的后果和影響。
硬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