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武漢大學、山東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等高校網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來,Hindawi等國外出版機構撤回大量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的學術聲譽和學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近期已發布通知,決定在各高校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具體高校撤稿論文重點核查的內容如下。

目前,河南省、陜西省、河北省、福建省等地教育部門,均已印發開展撤稿論文自查的相關通知。多所高校已在進行全校范圍開展撤稿論文自查工作。著重對撤稿清單上的論文深入開展調查,從論文的研究思路、形成過程、實驗數據取得、投稿過程等全方面了解情況,核查事實。對在排查活動中,作者該報告未主動報告的,該嚴肅處理未嚴肅處理的,一經調查屬實,省教育廳將按照要求,對涉事人員予以頂格處理,并對所在高校予以約談和通報。對查實的學術不端行為,對相關責任人作出處罰。
對符合自查清理范圍的高校論文要逐一自查,重點核查以下八個方面:
1.論文是否存在抄襲、剽竊、重復發表等情況;
2.論文是否存在偽造通訊作者(郵箱、單位)、偽造或操縱同行評議等情況;
3.論文的圖片、數據等是否存在
偽造、編造、篡改,以及一圖多用、選擇性使用等情況;
4.署名作者是否真實參與相關研究和論文寫作,是否存在買賣、代寫、代投論文情況;
5.實驗研究數據是否為作者真實開展研究所得,是否存在未真實開展研究而購買實驗研究數據情況;
6.論文署名作者是否對論文未作出實質學術貢獻,存在掛名現象。
7.論文涉及的研究未獲得倫理審批,或者超出倫理審批許可范圍、違背倫理規范;
8.其他科研失信行為。
注意,各高校主動梳理本單位涉及的撤稿論文情況,結合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建立并發布本單位預警期刊名單,提醒科研人員慎重投稿,并在版面費報銷、論文獎勵、職稱評審等方面予以限制。深入推進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扭轉科研工作中唯論文、重數量輕質量等不良傾向,引導科技評價工作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對低水平、低質量論文予以限制。特別是針對醫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要建立健全職稱評聘、學位授予、科研考核等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以科研質量、科研績效、科研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考核生態。
綜上,高校撤稿論文重點核查的內容為大家做出了簡單的介紹,為了確保論文符合期刊和單位文件要求,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一定要確保論文符合期刊要求,提高論文發表期刊的幾率。如有疑問,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可在線咨詢我們學術顧問。
硬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