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的CiteScore是什么意思?據了解,CiteScore為引用分,是著名學術出版商Elsevier(愛思唯爾)于2016年發布的官方期刊評價體系。該指標與SCI期刊中的IF類似,是基于文獻引用率的一項定量評價體系。

CiteScore引用分作為期刊評價的有效度量指標之一,是不斷發展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的一部分,它能夠幫助使用者衡量期刊、叢書、會議論文集和行業雜志引文影響力。更新后的CiteScore是采用4年期的CiteScore時間段可對論文發表后的引用進行穩健的評估。
如以CiteScore2020為例,CiteScore2020等于2017-2020年間對2017-2020年所發表文章、評論、會議論文、書籍章節和數據論文進行的引用次數,然后將該次數除以在2017-2020年所發表的出版物總數。
總的來說,CiteScore和IF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可以體現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給選刊的作者了解期刊水平提供幫助。但是兩者也確實是有所區別的,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CiteScore,所以這里將其與IF進行對比,具體區別如下:
1)CiteScore包括所有文章類型,而IF只是計算除算通信、評論、新聞等小論文,所以多數期刊的CiteScore數值要低于IF值。
2)CiteScore計算的是期刊過去三年收錄的文章數量,而IF則只計算過去兩年內收錄的文章數量。
3)CiteScore是針對SCOPUS數據庫期刊的,而IF則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
4)CiteScore是對所有用戶免費開放,IF則只針對已購買權限的用戶開放。
另外,從范圍上CiteScore指數對Scopus數據庫中收錄的超過5000家出版商出版的330個學科門類的超過22200種期刊進行評估。
以上就是對SCI的CiteScore是什么意思的相關回答,如果大家對此還有不了解的可以隨時詢問本站學術顧問,會詳細為您進行解答。
硬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