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格式不對可能會被拒稿,也可能會讓作者對稿件的格式進行修改。進而對作者晉升職稱或者畢業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投稿前一定要了解所投期刊對論文的格式要求,本文主要是對鋼鐵雜志對論文格式進行整理和說明。
1.《鋼鐵》投稿約定
(1)原稿必須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本刊嚴禁一稿多投、重復內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種重復投稿。自2012年1月1日起,《鋼鐵》、《鋼鐵研究學報,中文版》、《鋼鐵研究學報,英文版》、《物理測試》、《連鑄》等刊將啟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各刊將在文章正式出版前對已經錄用的文章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對于檢測結果中“文字復制比”超過30%的文章,將按照退稿程序處理,并將稿件收取的版面費的50%退還給作者。
(2)稿件審查結果在4個月內(包括編輯初審、同行專家評審、主編決審、財務收費等程序)通知作者,在此期間,作者不得將稿件投往其他刊物。個別稿件可能送審時間較長。如果作者決定改投其他刊物或退稿,請通知編輯部后,再進行處理。編輯部決定錄用稿件后,將及時通知作者;作者可以用投稿產生的用戶名和密碼隨時登陸本刊投稿系統查詢稿件進展信息。
(3)在稿件返回作者修改過程中,建議作者在30天內將修改稿通過采編系統返回給編輯部;超過30天還未返回的稿件,編輯部將用電子郵件的形式詢問1次,對于10內仍然不能返回的稿件,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出退稿處理。
(4)為保證文章發表周期,建議作者稿件篇幅控制在5000字(含圖、表、參考文獻等)以內;本刊將對稿件預估版面超長的文章酌情加收增加版面的費用。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技術性、文字性、規范性修改,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可以進行實質內容的修改。本刊只在文中標明國家級和省部級資助項目。請在給編輯部留言中簡單描述稿件的創新點和重大推廣應用價值。
(5)作者投稿應與編輯部簽署版權協議書。本刊已經與多個網絡傳媒機構有合作關系,凡未來信聲明不同意將其論文收入光盤或網絡傳播者,本刊均視為自投稿之日起將制作光盤和網絡傳播的權利授予本刊編輯部,由此產生的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一次性付給。
(6)稿件通過編輯初審、同行專家評審、主編決審后,作者應按照編輯部的繳費通知單交納版面費并提供所有署名作者的通訊地址;編輯部將在文章正式出版后的30天內將給予作者的和當期期刊郵寄給作者。
2.稿件流程
(1)投稿:本刊采用網絡在線投稿系統接受作者投稿,請登錄“中國鋼鐵期刊”網站,選擇意向投稿期刊,進入“作者投稿系統”,并按照系統投稿導向完成投稿,投稿成功后將收到E-mail回執。
(2)收稿:編輯收稿,為稿件分配稿號,并由E-mail發送稿號信息。
(3)初審:編輯初審,通過后送外審;否則直接退稿(暫時無需繳費)。
(4)外審:送1-2名同行專家進行評審。
(5)終審:主編終審,結合外審意見給出最終結果。
(6)收費:根據錄用稿件版面收費,并填寫發票、稿費、所有作者雜志郵寄地址明細表。
(7)編輯加工:對錄用稿件進行編輯、加工、出版。 欲對投稿事宜進一步了解者,可向編輯部詢問。
3.稿件報道范圍和要求
(1)報道范圍 《鋼鐵》雜志以對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有較大促進作用的主流工藝和主流產品為主要報道內容,涵蓋原料、煉鐵、煉鋼、連鑄、壓力加工、品種開發、能源環保等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實踐。
(2)刊物定位——技術類刊物(以刊登技術論文為主,以學術論文為輔) 《鋼鐵》刊登具有創新性和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的高水平的原創性學術、技術論文。同時,刊登在行業內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專家撰寫的綜述性文章。 技術類論文要求能夠反映在研究開發和生產實踐中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將應用國內外已有的理論來解決設計、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研發過程中的具體技術問題作為報道的主要內容。論文應該對行業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力起直接的推動作用。 學術論文要求能夠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發展動向,以報道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論文應具有新的觀點、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數據或結論。 綜述文章要求在綜合分析和評價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對學科、學科的某一領域近期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并提出合乎邏輯的,具有啟迪性的觀點和建議。
4.稿件要求和注意事項
(1)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數據可靠、論據充分、層次分明、文理通順。
(2)論文的文題、作者署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文章中的圖題、標題都要求提供與中文相對應的英文內容。
(3)文題 應該是對論文中重要內容的高度概括,避免使用含義籠統和一般化的詞語及非公知公認的縮寫詞(符號)。文題應該具有準確、鮮明、簡短、有特異性和可檢索性的特點;中文文題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文題應與中文文題含義一致,一般不宜超過10個實詞(實詞的首字母大寫,其余小寫)。
(4)作者署名、作者單位、基金項目、作者簡介 作者署名具有擁有著作權的聲明、表示文責自負的承諾、便于讀者聯系的功能,要求所有署名作者都認同論文的觀點和同意發表。作者署名一般不超過6人;中國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應該姓在前名在后,中間空一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復姓應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符。姓與名均不能縮寫。 作者單位請提供到二級單位(如:××研究院××室或××大學××系),并寫明作者單位所在省份、城市名稱和郵政編碼; 本刊只在文中標明國家級和省部級資助項目,請提供準確的基金名稱及編號; 作者簡介包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請提供其姓名、性別、出生年、職稱、學位、聯系電話、傳真及E-mail。
(5)摘要、關鍵詞 摘要應該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對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應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不分段,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和非公知公認的符號或術語,也不宜引用圖、表、公式和參考文獻的序號;摘要中若采用非標準的術語、縮寫詞和符號等,均應在第一次出現時予以說明。摘要的內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等。 學術性、技術性論文摘要一般以200~300字為宜(英文摘要一般不超過250個實詞);綜述性文章以100字左右為宜。 論文應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英文關鍵詞全部小寫);如有可能,盡量采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中提供的規范詞。關鍵詞應避免與文章題目完全一樣。英文關鍵詞不用介詞詞組,而用名詞、動名詞、復合名詞。
(6)文章中插圖、表和公式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統一編號;圖號、表號、公式號用阿拉伯數字分別排序;圖、表中的橫縱坐標、欄目名稱、單位符號、數據等應清楚、齊全;曲線圖要求線段平滑、標識準確、可辨,圖中的注釋性文字只用中文表述;本刊為黑白印刷,請盡量不要采用彩色曲線。顯微組織照片應有較高的像素和分辨率及標尺,以確保照片清晰、準確。表格應采用三線表形式。不宜用插圖和表格來表達論文中的同一組數據。
(7)文中物理量、單位及符號的使用應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種、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的正確書寫。文中外國人名、術語統一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譯法。
(8)具體論文各部分的排列順序及字體、字號格式、體例請參考下面的具體要求或參考近期出版的本刊雜志。
5.論文各部分的排列順序及字體、字號格式、體例
(1)中文題名3號黑體居中,通欄。
(2)中文作者姓名小4號楷體居中,通欄,人名之間加逗號后空2格,兩字姓名間空1格。不同單位的作者用右上角帶半括弧的數字加以區別。
(3)中文作者單位、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小5號宋體居中,通欄,不同的作者單位平排用數字加以區別。
(4)中文摘要通欄;“摘要”兩字用小5號黑體,兩字之間空1格,兩字后加冒號;摘要的內容用小5號宋體。
(5)中文關鍵詞通欄;“關鍵詞”三字用小5號黑體,三字與內容之間加冒號;關鍵詞的內容用小5號宋體,各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6)中圖分類號通欄;“中圖分類號”五字用小5號黑體,五字與內容之間加冒號;內容用小5號宋體,各分類號之間用逗號隔開,分類至小數點后1位。
(7)文獻標識碼通欄;“文獻標識碼”五字用小5號黑體,五字與內容之間加冒號;內容用小5號宋體。
(8)文章編號通欄;“文章編號”四字用小5號黑體,四字與內容之間加冒號;內容用小5號宋體。
(9)英文題名3號黑體居中,通欄。
(10)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小4號正體居中,通欄,中國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應姓在前,名在后,中間空一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復姓應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符。姓與名均不能縮寫。人名之間加逗號后空4個字符,姓與名之間空1個字符。
(11)作者單位、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的英文小5號白體居中,通欄。
(12)英文摘要小5號通欄。“Abstract”用黑體,后面加冒號;摘要的內容用小5號白體。
(13)英文關鍵詞小5號通欄;“Keywords”用黑體,兩個單詞之間空一個字符,與內容之間加冒號;關鍵詞的內容用小5號白體,全部小寫,各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14)正文5號宋體通欄,各級標題除外:一級標題4號楷體;二級標題5號黑體;三級以下標題5號宋體。
(15)致謝5號仿宋體通欄,與正文之間空一行,不加“致謝”兩字。
(16)參考文獻表通欄,“參考文獻”四字用小5號黑體左對齊排,加冒號。參考文獻的序號亦左對齊排,用數字加方括號表示。著錄項目用6號宋體。每一參考文獻條目均以“.”結束。
6.參考文獻
6.1在正文中的標注方法 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順序編碼制是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接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
(1)正文各級標題以及圖題、表題上不能標注參考文獻序號,只能標注在正文中首次提到該文獻的位置。
(2)同一處引用多篇文獻時,只須將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號內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逗號分開。如遇連續序號,可在序號之間標注半字線“-”,如:[3-4],注意:不要用逗號。 示例1:裴偉[70,83]提出……。 示例2:莫拉德對穩定區的節理格式的研究[255-256](原寫法:255~256)。
(3)多次引用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期刊、報紙等的析出文獻除外)時,參考文獻表中只編一個首次引用的序號,正文中始終標注首次引用的序號,只不過在這一序號的“[]”外加上不同的引文頁碼。
6.2正文后參考文獻表的著錄方法
(1)文后參考文獻表原則上要求用文獻本身的文字著錄。從2010年第1期開始,《鋼鐵》不再把中文參考文獻翻譯成英文。著錄西文文獻時,實詞和字母多于4個(含4個)的介詞,其首字母要大寫,如With,About,Between等。此外,用連字符連接的復合名詞,兩個詞的首字母均大寫。
(2)文后參考文獻表中的卷期號、年月順序號、頁碼、出版年、專利文獻號等用阿拉伯數字。卷號不必用黑體。頁碼、專利文獻號超過4位數時,不必采用三位分節法或加“,”分節。國外專利文獻號中原有的分節號“,”在著錄參考文獻表時刪去。
(3)期刊中析出的文獻,其題名不能省略。
(4)書刊名不加書名號,西文書刊名也不用斜體。西文刊名可參照ISO4—1984《文獻工作——期刊刊名縮寫的國際規則》的規定縮寫,縮寫點可省略。
(5)參考文獻表中的引文頁碼只寫起始頁碼,不用寫終止頁碼。
(6)文獻類型、電子文獻載體類型及其標志代碼要著錄正確。 文獻類型標志:普通圖書M,會議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數據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載體類型標志:磁帶MT,磁盤DK,光盤CD,聯機網絡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