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質》簡介
《地震地質》(季刊)1979年創刊,學術類期刊,每季末出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展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培養高級研究人才。重點報道活動構造、新構造、地球內部物理、構造物理、地球動力學、地球化學、地震預測、新年代學、工程地震、火山學、減輕地質災害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地震地質》主管單位:中國地震局,主辦單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國內統一刊號:11-2192/P,國際標準刊號:0253-4967
《地震地質》是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每年3,6,9,12月出版,每期約15萬字。以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為讀者對象,報道地球科學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以活動構造、新構造、地球內部物理、地球動力學、構造物理、地球化學、地震預報、地質年代測定、工程地震、減輕地震災害為報道內容。
《地震地質》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文摘雜志、地學數據庫、文摘與引文數據庫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收錄
《地震地質》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連續6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地震地質》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74;總被引頻次:1370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954;綜合影響因子:0.695
《地震地質》欄目設置
研究論文、科研簡訊、科研快訊、新技術應用、專題綜述、學術爭鳴、新聞信息。
《地震地質》投稿須知
1來稿要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條理清晰,文字精練。篇幅根據需要而定,本刊一般不做限制。來稿一式2份,用A4紙打印。論文書寫格式可參考本刊2002年以來刊登的文章。
2來稿可以是中文或英文稿。如果是中文稿,加附300字的中文摘要和3~8個關鍵詞,以及1頁左右的英文摘要(附對照的中文)、3~8個關鍵詞;如果是英文稿,加附200詞的英文摘要和3~8個關鍵詞,以及800~1000詞的中文摘要、3~8個關鍵詞(另附中文全文稿,供審校用)。
3文稿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時,應按《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指明其出處,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由此引發的著作權責任,均由作者自負。
4請附信簡要介紹工作背景、成果意義,明確所投欄目及學科分類。請提供第1作者的主要聯系方式。同時提供4~6位非本單位同行專家(正高級職稱)的詳細通訊方式和研究領域,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專家,以便稿件送審時參考。附作者聯系電話、電子郵箱、通訊地址及郵編。
5來稿是否采用,由本刊編委會最后審定。依照《著作權法》規定,本刊可以對來稿作文字和技術性修改。收稿后5個月內如未得到錄用通知(或修改稿件通知),作者可以自行處理。請勿一稿兩投。不予采用的稿件,將退還作者。
2016 年《地震地質》雜志03期投稿論文目錄:
活動斷層避讓相關問題的討論 徐錫偉;郭婷婷;劉少卓;于貴華;陳桂華;吳熙彥;
登登山-池家刺窩斷裂晚第四紀活動性定量研究 閔偉;劉玉剛;陳濤;疏鵬;余中元;
基于青衣江變形河流階地研究龍門山斷裂帶南段的構造活動性 蘇鵬;田勤儉;梁朋;李文巧;王林;
龍門山斷裂南段天全段的新活動特征與1327年天全地震的關系 梁明劍;陳立春;冉勇康;王虎;李東雨;
祁連山—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構造意義 蘇琦;袁道陽;謝虹;
投稿論文:登登山-池家刺窩斷裂晚第四紀活動性定量研究
【摘要】:登登山-池家刺窩斷裂位于阿爾金斷裂東端寬灘山隆起的NE側,總體走向NW,地貌上表現為醒目的斷層陡坎;登登山段長約19km,池家刺窩段長約6.5km。通過衛星影像解譯、探槽開挖、斷錯地貌測量及年齡樣品測試等工作,研究了2條斷裂的新活動特征。
①本頁面非期刊官網,不以期刊名義對外征稿,僅展示期刊信息做參考.投稿、查稿,請移步至期刊官網.
②如果您是期刊負責人且不想本平臺展示期刊信息,可聯系在線人員予以刪除.
③如果需要學術咨詢服務可以聯系學術顧問了解.
不成功退款,無后顧之憂,風險服務升級。
資質許可齊全,合規經營,用戶權益有保障。
刊物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網可查,抵制假刊、增刊。
交易均通過對公賬戶,資金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