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59年,是由暨南大學主管、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的國際問題類學術刊物。
《東南亞研究》初始刊名為《東南亞經濟資料匯編》,1960年更名為《東南亞研究資料》,1966年—1976年文革期間休刊,1979年復刊,1987年更名為《東南亞研究》,2002年獲準成立了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雜志社。辦刊宗旨:堅持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突出東南亞特色,堅持學術性。每期文章兼顧現狀研究與理論研究,內容以東南亞研究為主,并適當擴展到港澳臺、亞太和全球事務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學術影響日益廣泛,論文的轉載率穩步提高,在海內外東南亞問題研究界和國際問題研究界獲得好評。從2000年起連年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源期刊,2004年又被確定為國際政治類的核心期刊。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
特稿、東南亞問題評論、亞太經濟觀察、國際事務論壇、東南亞歷史文化與社會
一、東南亞研究來稿請直接投寄本刊編輯部,個人不接收稿件;三個月內(時效性強的文章一個月內)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請勿一稿多投;因本刊人力、經費有限,恕不退稿。
二、東南亞研究來稿均需兩個版本,一個是打印稿,請用A4紙打印。因匿名審稿需要,打印稿中不要出現作者個人資料,作者個人資料及稿件標題請另頁說明。一個是電子文本,請用E-mail方式發送,二者缺一不可。本刊電子郵箱是:odnybj@jnu.edu.cn;odnybj@sina.com
三、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修改。如不同意,請在來稿時注明。
四、學術論文一般應包括題目、作者、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名、郵編、關鍵詞、摘要以及與上述信息相對應的英文信息、正文、注釋等幾個部分,并依此順序排列。
五、正文各級標題層次依次表示為一、二、……,(一)、(二)、……,1?、2?、……,(1)、(2)、……等。
六、數字的用法: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一般使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應簡寫(如九○年或90年);多位整數應以千分撇“,”分節,小數部分不分節,四位以內的整數也可以不分節。
七、學術論文一般應有學術回顧,無學術回顧的論文本刊原則上不予刊用。
八、本刊采用腳注和尾注兩種注釋方式。論文的題注和作者簡介均使用腳注。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等項;如屬合作撰寫,則需分別注明;使用筆名的,務請說明并告之真實姓名,以便聯系。
九、論文的正文注釋應規范,無注釋或注釋不規范的論文本刊原則上不予刊用。論文正文注釋分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應注意區分二者的不同:
1.釋義性注釋是作者對某個概念、觀點或事實的解釋或補充說明,請用小號①、②、③、④等符號在需注釋處右上角標明(如在句末,注釋符號一般標注在該句標點符號之前),并使用腳注。
2.引文注釋是說明引文(包括轉述和轉引)的出處,請用小號[1]、[2]、[3]、[4]等符號在需注釋處右上角標明(如在句末,注釋符號一般標注在該句標點符號之前;但如果是完整的引文,注釋符號應標注在句號和引號之后),并使用尾注。由于引文出處比較復雜,引文的標注方法也較難把握,本刊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的有關規定(詳見附錄),請作者參照執行。
3.網絡文獻著錄項目及標注順序:電子文獻的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應標明網頁和至少三級以上的路徑)/發表或更新日期(也可用引用日期)。
十、本刊提倡文字簡煉,論文字數(指含尾注和腳注的字符數)一般不要超過8000字。
十一、請提供作者電話、電子郵箱、通訊地址、郵政編碼等,以便聯系。
①本頁面非期刊官網,不以期刊名義對外征稿,僅展示期刊信息做參考.投稿、查稿,請移步至期刊官網.
②如果您是期刊負責人且不想本平臺展示期刊信息,可聯系在線人員予以刪除.
③如果需要學術咨詢服務可以聯系學術顧問了解.
不成功退款,無后顧之憂,風險服務升級。
資質許可齊全,合規經營,用戶權益有保障。
刊物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網可查,抵制假刊、增刊。
交易均通過對公賬戶,資金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