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類作物學報》(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和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學術期刊,也是全國獨有的一份學術性麥類作物???,1997年更名為技術性中文期刊《麥類作物》,2000年又被科技部批準更名為《麥類作物學報》。
《麥類作物學報》它立足全國,面向世界,主要發(fā)表麥類作物(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遺傳育種、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面粉加工(包括配麥、配粉工藝等)、食品加工(包括面包、面條、饅頭、餃子等各種面食品的制作工藝和添加劑的合理使用等)、產(chǎn)品貿(mào)易(包括籽粒和各種加工產(chǎn)品的國內(nèi)外市場信息)等方面有創(chuàng)見性的學術論文、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學術報告、有新意的文獻綜述以及學術動態(tài)。
CA 化學文摘(美),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shù)據(jù)庫(日),Pж(AJ) 文摘雜志(俄),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農(nóng)業(yè)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劍橋科學文摘,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哥白尼索引(波蘭),國家圖書館館藏,文摘雜志,知網(wǎng)收錄(中),統(tǒng)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
遺傳育種、品質改良、生理與栽培、抗病與抗逆、文獻綜述、研究簡報
1、《麥類作物學報》來稿要求一式兩份,并提供由每位作者簽名同時加蓋第一作者單位公章的證明(說明同意發(fā)表,署名順序無誤,未曾正式發(fā)表,未一稿兩投等),同時用電子郵件提供稿件的電子文本供網(wǎng)上送審用[請在電子郵件中說明是否郵寄了簽名蓋章的打印稿;無條件發(fā)送電子郵件的作者則請用軟盤(夾在打印的稿件里)提供電子文本]。
2、《麥類作物學報》來稿無論刊用與否均需交納審理費100元/篇,并在匯款附言中寫明稿件編號(收到電子稿件后,我們會盡快通過E-mail告訴您稿件編號,因故未收到本部E-mail者,可電話詢問,或者在匯款附言中寫明第一作者姓名和稿件題目)。不能刊用的稿件,我們將在3個月內(nèi)寄去審稿費發(fā)票,可以刊用的稿件,則會與版面費一起開票。
3、《麥類作物學報》論文篇幅(含圖、表、中文和英文摘要、參考文獻)以不超過8000字(字符數(shù),計空格)為宜。
4、投稿時,在“作者簡介”中,除了給出第1作者出生年、性別、籍貫、學位、職稱、是否博導和院士、研究方向外,還請務必給出電話和電子信箱,以便隨時與您聯(lián)系(為了替您保密,不對外公布)。
5、由于稿件較多,本部不便一一寄發(fā)收稿回執(zhí)。用紙樣+軟盤投給本刊的稿件,可在2個月后通過電話查詢處理結果;用紙樣+電子郵件投給本刊的稿件,若1星期后還未收到回復的E-mail,也請通過電話查詢,以免由于電子郵箱故障而延誤稿。另外,來稿無論刊用與否恕不退稿,請自留備份。
6、文章若屬省部級以上基金、攻關項目及其它各類項目課題,請注名項目名稱、編碼,并附項目批文證書、項目獲獎證書、項目獲得專利證書等復印件,我部對此類稿件予以優(yōu)先報道。
7、文稿在本刊決定錄用后,即向第一作者酌收文章發(fā)表費。有時稿件退修可能會在通知版面費之后,請予理解。
8、為了保持學術性期刊的嚴肅性,本刊每期限登品種介紹4個以內(nèi)。為了避免品種培育人與文字介紹作者不一致而造成的各種糾紛,品種介紹來稿時要蓋上單位印章,并附品種審定證書復印件。
9、本刊只刊登少量特別新穎而且有重大參考價值的文獻綜述,凡是國內(nèi)已經(jīng)有過類似報道的一律不予發(fā)表。而且,由于已有大量的綜述稿件積壓,即使可以刊用的綜述文章也很難按正常的刊稿周期安排刊出。
①本頁面非期刊官網(wǎng),不以期刊名義對外征稿,僅展示期刊信息做參考.投稿、查稿,請移步至期刊官網(wǎng).
②如果您是期刊負責人且不想本平臺展示期刊信息,可聯(lián)系在線人員予以刪除.
③如果需要學術咨詢服務可以聯(lián)系學術顧問了解.
不成功退款,無后顧之憂,風險服務升級。
資質許可齊全,合規(guī)經(jīng)營,用戶權益有保障。
刊物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網(wǎng)可查,抵制假刊、增刊。
交易均通過對公賬戶,資金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