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選刊、了解學術期刊級別、文章快速錄用和發表方案
關鍵詞:智能傳播;數字閱讀;技術賦能;人機互動
作者:王海燕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摘 要:數字閱讀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快速發展,閱讀與互動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PC互 聯網時代是以文本為主體的輔助式互動,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以用戶為主體的社交化互動,智能互聯 網時代是人機共生的多模態全景式互動。AI技術賦能下數字閱讀互動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依用戶 個性的精準互動、與文本共在的智能互動和跨經驗體系的沉浸互動。根據行動者網絡理論,智能傳 播時代的數字閱讀互動行為受到用戶、技術、文本等人類和非人類行動者共同建構的行動者網絡的 綜合影響。
2024年4月24日,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 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3年 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5.7億,增長率為7.53%,數 字 閱 讀 用 戶 規 模 占 網 民 規 模 的 比 例 首 次 超 過 50%。① 數字閱讀作為我國國民新的閱讀方式,已 經成為助力全民閱讀的重要引擎。數字化閱讀也從 早期靜態的圖文閱讀發展到目前的有聲閱讀、視頻 閱讀、VR閱讀等多種形式并存,閱讀主體接受信息 的途徑也從單一的視覺接受進入視聽綜合運用,下 一步還會融入味覺、觸覺、嗅覺等多感官綜合體驗。 與此同時,與數字閱讀密切相關的互動行為也在推 薦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智能傳播技 術的賦能下不斷創新。在此背景下,本文從總結互 聯網環境下數字閱讀互動的發展歷程入手,概括智 能傳播時代數字閱讀互動的主要特征,進而以“行動 者網絡”理論為分析框架,探討用戶、文本、技術等人 類與非人類行動者對數字閱讀互動行為的影響,以 期為數字出版和移動閱讀產業優化閱讀體驗、豐富 互動形式、提升閱讀效率提供理論參考。
一、輔助、社交、全景:互聯網推動
數字閱讀互動迭代升級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數字閱讀,使互動變得即時、 便捷、高效,也使其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 要。在 Web1.0為主導的 PC互聯網時代,數字閱讀 是以文本為主體的輔助式互動,進入移動互聯網時 代,用戶的主體作用開始凸顯,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增 加,移動終端的社交化閱讀成為主流。到了智能互 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到閱讀行為的全過程, 數字閱讀互動也進入人機共生的多模態全景式互動 階段。
(一)PC互聯網時代:以文本為主體的輔助式互動
PC互聯網時代,也被稱作 Web1.0時代或“靜 態網頁時代”,HTML網頁、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即 時通信、網絡游戲等是互聯網為用戶提供的主要服 務。Web1.0時代數字閱讀的內容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或者圖書出版機構通 過掃描、復制、錄入等方式制作的圖書報刊電子版; 另一種就是網友通過BBS、論壇、博客等網絡社區發 表的各類原創作品。隨后,出現了榕樹下、黃金書 屋、清韻書院、紅袖添香、起點中文網等原創文學網 站,推動了數字閱讀行業的快速發展。網絡原創文 學一直是數字閱讀行業的一支生力軍。PC 互聯網 時代,雖然BBS、論壇、博客等社交網站開始流行,但 是受互聯網技術和用戶閱讀習慣的制約,數字閱讀 仍然是以用戶單向接受文本信息為主,輔之以電子 郵件、網頁跟帖、即時通信等簡單的互動形式。當 然,與傳統的紙媒閱讀相比,互聯網的開放式、扁平 化和去中心化傳播模式,大大拓寬了閱讀主體之間 的互動渠道,實現了數字閱讀過程中的雙向即時互 動。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主體的社交化 互動
移動互聯網踐行了 Web2.0“以用戶為中心”的 服務理念,以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移動終 端社交媒體快速興起,“兩微一端”成為用戶獲取新 聞資訊和網絡信息的主要平臺。社交媒體改變了傳 統媒體環境下點對面的單向傳播模式,實現了用戶 之間點對點的立體交叉傳播,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 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數字閱讀也逐漸向移動 終端 轉 移,除 了 專 門 的 電 子 書 閱 讀 器 之 外,掌 閱、 QQ 閱讀、微信讀 書、起 點 讀 書、書 旗 小 說、咪 咕 閱 讀、番茄免費小說、七貓免費小說等 APP成為數字 閱讀用戶使用較多的應用。移動閱讀平臺嵌入了分 享、互動等社交功能,并且能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 體互通互聯,閱讀過程中隨時可以進行轉發、跟帖、 評論、標注等互動行為。這一階段數字閱讀用戶數 量快速增長,用戶之間的互動行為較為頻繁,除了線 上的跟帖、評論等互動形式之外,圍繞某一作品或者 某一作者形成的網絡社群也大量出現。因此,這一 階段的數字閱讀也被稱為社交化閱讀或者社會化閱 讀,用戶閱讀過程中的社交互動行為成為移動終端 數字閱讀的重要特征。
(三)智能互聯網時代:人機共生的多模態全景 式互動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生成式人工智能 等技術催生了智能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社會的傳播 活動也進入智能傳播時代。“智能傳播”指人工智能 技術介入和參與的傳播活動:可以發生于生產環節 (如機器新聞生產),也可以發生在分發、使用環節 (如算法推薦);既包括以智能技術為中介的人類交 往過程(不限于人際范圍)及其影響,也包括人類與 智能技術交往的人機傳播過程(HMC)及其影響。① 智能傳播時代社交場景發生了改變,生成式人工智 能將參與傳播活動的全過程,與人形成一種相互合 作、彼此增 強 的 共 贏 關 系,媒 介 除 了 作 為 “人 的 延 伸”,甚至介入并參與傳播,成為交往主體本身。與 此同時,隨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 現實(MR)、擴展現實(XR)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 閱讀逐步進入元宇宙時代。元宇宙不是一個獨立于 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而是一個和現實世界相融共 生、互相影響、交織在一起的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 融合。虛擬世界的范圍大于現實空間,現實中沒有 的場景將在虛擬空間中存在,數實融合是元宇宙最 顯著的特征。② 智能傳播環境中的閱讀主體將從視 覺上的沉浸走向全身性的沉浸;對于閱讀客體而言, 閱讀樣態將是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的疊加和組合, 并且根據內容和閱讀主體的需要不斷地切換。③ 可 以說,智能傳播時代,數字閱讀和互動行為會在一個 人機共生的沉浸式場景中進行,閱讀主體以及主客 體之間將實現全新的多模態全景式互動。
二、精準、智能、沉浸:AI技術賦能下的 數字閱讀互動
互動作為閱讀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伴隨著技 術的進步也在不斷迭代升級。智能傳播時代,推薦 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都在賦 能數字閱讀及其互動行為。AI技術賦能下數字閱 讀互動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依用戶個性的精準 互動、與文本共在的智能互動和跨經驗體系的沉浸 互動(如圖1)。

這三種互動方式在數字閱讀過程中共同存在, 相融共生,用戶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和自身的閱讀需 求自主選擇不同的互動方式。依用戶個性的精準互 動在推薦算法技術的加持下目前已經在數字閱讀平 臺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文本共在的智能互動在生成 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快速推廣,跨經驗體系的 沉浸互動雖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隨著虛擬現實等智 能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會成為未來數字閱讀互 動的主要發展方向。
(一)推薦算法:依用戶個性的精準互動
推薦算法(RecommendedAlgorithms)介入移 動平臺信息分發是進入智能傳播時代的主要標志之 一。能夠實現算法分發、個性推送、精準匹配的智能 傳播不斷發展,不僅使實時匹配人的個性需求成為 現實,也進一步提升影響力生成中分發環節所占權 重,甚至推薦算法被賦予越來越大的內容分發決定 權,從而更深刻地改變內容傳播和影響力生成的底 層邏輯。① 互聯網環境下的用戶信息被轉化成了數 據,數據是智能傳播的核心要素之一,閱讀平臺基于 海量用戶數據,運用算法推薦技術,進行個性化的內 容推送和用戶之間的精準匹配。
首先,閱讀平臺根據用戶畫像、閱讀偏好、社交 行為、互動特征等為“千人千面”的用戶推薦符合其 需求的個性化閱讀內容。為此,平臺要持續不斷跟 蹤和掌握用戶的閱讀行為變化,根據用戶數據反饋 不斷調整推薦策略,通過智能化推薦優化用戶體驗, 增強用戶黏性,提高閱讀效率。
其次,閱讀平臺要為用戶之間的精準互動提供 算法匹配。智能傳播時代,每個用戶都有一個“化 身”(Avatar),也就是虛擬的具身,是具身在數字空 間的延伸。“化身”這個概念來自游戲,指的是以數 字的方式呈現的感知形象,也可以說是人為自己所 選擇的一種數字化形象。在元宇宙技術支持下,未 來的數字“化身”將會越來越多地與身體產生直接關 聯。② “化身”和社交媒體中用戶的ID 之間有著本 質區別,“化身”除了具有性別、年齡、學歷、興趣等基 本的用戶畫像,還擁有包括閱讀經歷、知識儲備、互 動偏好等更詳細的用戶行為信息。在智能化的閱讀 環境中,閱讀平臺要根據用戶“化身”之間的相似度 進行互動的選擇和匹配,也就是在互動之前,每個 “化身”都對對方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通過算法技術 為用戶推薦或匹配互動對象,可以使互動更加精準 和高效。比如,同樣是閱讀《紅樓夢》,有第一次接觸 的初讀者,有閱讀過兩遍以上的興趣讀者,還有把其 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型讀者(研究者)。對于興趣讀 者或者研究者,就必須找到跟自己一樣有閱讀積累 和個人觀點的“化身”,才能碰撞出精神的火花,實現 高效率的精準互動。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文本共在的智能互動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 AI),是指能夠根據用戶的提示 信息自動生成文本、圖像或者其他信息的人工智能 系統。2023年以來,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 AI研發的 AI聊天機器人產品ChatGPT 爆火網絡, “它作為智能聊天工具,憑借其高超的文本生成能力 和流暢的人機互動能力,推動了自然語言處理的跨 越式發展”“展現了語言大模型在解決語言生成問題 上的無限可能性”。③ 相對于 Siri、小度、小冰、小愛 等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智能語音助手或者社交機器 人,ChatGPT 除了可以提供在線咨詢、文本創作、代 碼編寫等基礎工作,還可以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 語言來進行多輪對話,并且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 智能互動。生成式 AI賦能的人機傳播,機器已經 變成了與人一樣的交流主體,人與機器的交互,已經 從界面的交互轉向信息甚至情緒、情感的交互,這種 交互也在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④ 生成式人工智能 會不斷迭代更新,亟待提高用戶與 AI的交流體驗, 滿足大部分數字閱讀用戶的互動需求。
智能傳播時代,每個閱讀平臺甚至單個閱讀文 本都會創建一個 AI機器人或者虛擬人,也就是一 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手。根據閱讀平臺或者文本的 差別,在 AI系統中錄入三個數據庫:第 一 個 是 專 家、學者對此文本的經典解讀或者注釋,這個主要針 對中外經典名著,比如《詩經》《論語》《史記》《紅樓 夢》《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第二個是以往數字 閱讀文本中用戶的熱門問題和經典回答,這個要選 擇用戶量較大的閱讀平臺和跟帖評論較多的作品, 比如在微信讀書、掌閱、起點讀書中精選該作品的熱 門問題和答案;第三個是該文本作者對其作品的解 讀和答疑,這個主要針對現當代的經典作品、暢銷圖 書和網絡文學作品,把作者在新書發布會、讀者見面 會以及接受記者采訪的文字、音頻、視頻資料歸類整合,為回答用戶的相關問題提供參考。在智能傳播 環境下,把以上各種問題和答案通過文字、音視頻、 VR等形式進行編程,用戶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 直接向 AI機器人求助,機器人根據關鍵詞給予自 動回復。比如,用戶在閱讀劉震云的代表作《一句頂 一萬句》過程中,想知道作品中的人物“老詹”在現實 社會中的原型,AI就會自動回復相關文字答案和劉 震云的相關視頻訪談。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還能 把相關文本的最新研究動態和互動內容納入數據庫 中,為用戶提供最前沿的信息或資訊。
(三)虛擬現實:跨經驗體系的沉浸互動
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就是借助計算機技 術生成一個逼真的三維或者四維視覺、觸覺、嗅覺等 多種感官體驗的模擬環境,為用戶營造一種沉浸式 的數字虛擬空間,從而使體驗者獲得一種身臨其境 的“在 場”感 覺。數 字 交 往 論 (Digital-AssociationTheory,DAT)認為數字社會是一種脫域融合的媒 介化社會,人類生活在一個跨經驗體系的多圈層世 界,數字化逐步打破時空障礙,虛實共生的混合生活 成為典型社會場景。① 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要構 建虛擬的“場景化社會”,在這個永遠在線的“場景時 代”,以場景服務和場景分享為人的社會連接的基本 范式,可以實現人的具身以“在場”的方式參與到“任 意”的現實實踐中。這是媒介作為“人的關系連接” 在現實世界的最高形式。② 智能傳播時代的閱讀互 動就是要搭建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閱讀場景, 每個用戶都可以以“在場”的方式參與到云端的“現 實”互動 當 中。比 如,2020 年 7 月,頂 級 學 術 會 議 ACAI(算法、計算和人工智能國際會議)選擇在任 天堂的模擬經營游戲《動物森友會》中舉行研討會, 演講者在游戲中播放 PPT 并發表講話。這實際上 就是一個虛擬“在場”“現實”互動的雛形和嘗試。
在虛擬現實中從事閱讀活動,首先要在云端搭 建一個跟閱讀主題密切相關的三維或者四維虛擬場 景,跟閱讀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背景 資料隨時都可以在虛擬場景中展現。其次,每個參 與者都必須通過佩戴 VR眼鏡或者頭盔等智能設備 進入虛擬場景,使其處于一種“全身心投入”和“沉浸 式參與”的狀態,有置身現實的“在場”感受。再次, 每個參與互動者都必須有一個“化身”,在虛擬場景 的閱讀互動中,“化身”之間的匿名性使互動主體的 身份更加平等,正如哈貝馬斯精神交往理論中提到 的:為了使人們正常交往,就要取消對人們交往行為 的不合理限制,使行為主體能在沒有任何強制的條 件下,實現誠實的交流與對話,從而達到相互理解和 真誠合作,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合理發展。③ 2024 年2月,OpenAI公司推出的文生視頻模型Sora是 智能媒介的一次重大升維,這意味著無限生成個性 化的數字場景成為可能。換言之,每個個體都能夠 按照自己的意愿構造亦真亦假、虛實交融的數字場 景,也能夠進入萬千場景中獲取新知和體驗,實現學 習和對話。④ 以 Sora為代表的文生視頻模型將推 動虛擬“在場”全景互動的快速迭代更新。
三、行動者網絡:智能傳播時代數字閱讀互動的 影響因素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簡稱 ANT)認為,任何既定的社會“現實”(reality)都是一系 列復雜關系互動的產物,在這些復雜關系網絡中,既 存在著傳統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行動者,也存在一切 非人類行動者(例如技術、人造物)。⑤ 智能傳播時代 的數字閱讀互動行為也受到用戶、技術、文本等人類 和非人類行動者共同建構的動態化的社會網絡的影 響(如圖2)。用戶也就是讀者,是影響閱讀互動的 主觀因素;技術主要指基于 AI的媒介技術,是影響 閱讀互動的中介因素;文本也就是內容,是影響互動 的客觀因素。此外,用戶、技術和文本之間也存在直 接或者間接的相互影響關系。

(一)用戶:遵循“創新擴散”理論模型
用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按照年齡、性別、學歷、 職業、性格、閱讀時態、閱讀目的和讀者素質等可以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智能傳播時代的數字閱讀, 除了閱讀文本的迭代更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戶閱 讀體驗和互動形式的創新,閱讀活動需要 AR 眼鏡、 VR頭盔、觸覺手套等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支撐。按 照美國學者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個人學習新技 術、新知識,或接受一系列新的事物,其過程往往隨 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典型的“S”形曲線,創新采納者 分為5大類型:即具有冒險精神的創新者(2.5%)、 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納者(13.5%)、從容而謹慎的早 期大多數(34%)、持懷疑態度的后期大多數(34%)、 固守傳統的落后者(16%)。① 智能傳播時代的數字 閱讀作為新生事物,用戶的采納和使用過程也會遵 循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創新者、早期采納者一定 是對新知識、新技術、新事物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和探 索精神的用戶群體。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可穿戴 設備的普及,才會有早期大多數和后期大多數的跟 進,最后還會有一部分不使用的落后者。
讀者或者用戶的閱讀活動都是有一定的目的 性,或者消遣娛樂,或者獲取資訊,或者學習研究等。 根據閱讀目的和效果的不同,可以把閱讀分為:消遣 性閱讀、信息性閱讀、知識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和創 造性閱讀5種主要類型。按照移動終端社交化閱讀 用戶的互動特點,消遣性、信息性閱讀的用戶基數和 互動頻次較高,知識性、研究性和創造性閱讀用戶數 量和互動頻次相對較低。智能傳播時代用戶的互動 也會遵守移動終端社交化閱讀的相關規律。比如網 絡小說、兒童繪本、通俗文學等消遣性或者娛樂性閱 讀,由于文本內容淺顯易懂,互動形式較為多樣,參 與互動的用戶數量也就較多。而對于專業書籍、學 術論文、研究報告等研究性或者創造性閱讀,由于其 思想性、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只能在少數的專業用 戶和社群中互動,并且互動的形式也會受到主客觀 條件的制約,因此參與互動的用戶數量較少,互動的 頻次也就相對較低。
(二)技術:重構全新的“媒介情境”
閱讀載體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創新,紙媒閱讀、 電子閱讀、數字閱讀、VR閱讀等本身就是技術創新 的產物。媒介技術除了推動閱讀載體的不斷變革之 外,更重要的是對閱讀行為和互動方式產生了深刻 影響。美國傳播學者梅洛維茨提出了著名的媒介情 境理論,即電子媒介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在于它重 新組織了社會環境并削弱了物質場所對情境的重要 性,使人們的經驗和行為不再受其所處場地及哪些 人與他們在一起之限制。媒介情境理論認為不是物 質環境,而是信息流動的類型,決定了信息互動的性 質。② 智能傳播時代,由 AR、VR、AIGC 等技術構 建的虛實相生的閱讀場景,可以根據文本需要實現 各種場景的仿真模擬和快速切換,閱讀和互動行為 更加具備具身性和沉浸感。 智能傳播技術將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 覺等多個感覺維度實現人的感官數字化,用戶的閱 讀和互動行為也將從視聽覺為主走向多源性感官的 調動,閱讀主體和客體實現有機融合。在沉浸式虛 擬社交體驗中,社交活動場景將被重組再造,通過融 合多種新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表現出一種 “虛擬化在場”的景觀性特質。③ 比如,閱讀文本中 出現的自然景觀、名勝古跡、歷史人物甚至各種懷舊 場景等都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全景還原,用戶通過佩 戴 VR 眼鏡、頭盔等智能穿戴設備進行身臨其境的 沉浸式體驗。用戶之間的互動可以在虛擬的三維甚 至四維空間中進行,語氣、聲調、表情、眼神、動作等 具身傳播的特征都可以完全呈現。由于虛擬“在場” 避免了具身在場在身份、地位、禮儀等方面的約束, 其傳播效果甚至要比現實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更好。
(三)文本:針對不同內容的再度“編碼解碼”
文本內容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 型,比如按照閱讀主體的年齡段可以分為兒童讀物、 青少年讀物和成人讀物。兒童讀物按照教育目的還 可以細分為思想品德讀物、歷史知識讀物、文學讀 物、科普讀物、啟蒙教育讀物等。英國文化研究學者 斯圖亞特·霍爾提出了編碼解碼理論,將傳播過程 看作是傳播者編碼和受傳者解碼的兩個過程,讀者 的閱讀過程實際就是對文本符號進行意義的解碼和 建構。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字符號的“自然化”程 度比以視覺—知覺為載體的圖像符號的“自然化”程 度低,正確和完全地解碼和接受相對都困難。④ 因 此,以科普讀物、網絡小說、通俗文學等為代表的大 眾化閱讀,就可以利用智能傳播技術搭建虛擬場景、 設置 AI機器人、數字虛擬人等進行多種形式的互 動。而以學術書籍、學術論文、學術報告等為代表的 專業性閱讀,由于文本語言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就會使智能互動和沉浸互動受到眾多條件限制,即 使是通過數字“化身”進行互動,也主要是以語音或者文字為主要載體。
在智能傳播時代,文本類型是影響互動形式的 重要客觀因素。比如,兒童讀物由于其語言簡單易 懂,故事性、趣味性強,再加上近年來兒童讀物本身 積累的用戶與文本交互式閱讀的創新體驗,就會使 兒童閱讀的互動內容和形式更加具有沉浸感、場景 感和豐富性。兒童閱讀中的童話、科普和繪本等文 本內容,可以通過 VR眼鏡、頭盔等讓用戶直接感受 3D、4D 場景下的動態智能互動和模擬角色體驗,比 如在海底世界的科普閱讀中,用戶可以直接和各種 海洋生物進行對話,在童話故事的閱讀中用戶可以 直接進入相關角色的模擬表演等。來自愛爾蘭的 3D童話電 子 書 開 發 商 StoryToys把 《白 雪 公 主》 《睡美人》《小紅帽》等經典開發成為智能電子書,繪 本中那些創意新穎的 3D 動態 交 互 場 景 和 角 色 形 象,讓孩子們有非比尋常的親切感,并且利用增強現 實(AR)讓孩子們參與故事,使每頁都附有游戲或關 卡等情景體驗,增強了閱讀體驗的表現性、生動性和 互動性。①各種閱讀文本都要結合自身特點,嘗試 利用智能傳播技術增加沉浸式閱讀和人機互動體 驗,讓閱讀真正回歸到以用戶為中心。
結 語
“全民閱讀”作為國家文化戰略已經連續11年 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書香社會”是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新媒體時代,深化全民閱 讀,建設書香社會,離不開質量上乘、品種豐富、 形式多樣的數字閱讀內容供給。近年來,人工智能 技術發展迅猛,AIGC、腦機接口、折疊光路、全 息投影、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都會進一步得到突 破,這些新技術也將融入數字閱讀活動之中,為用 戶提供全新的數字閱讀和互動體驗。智能傳播將驅 動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其最本質的力量不在于提升 時空上的便利性,而在于處于場景中心的主體經過 智能化節點體現出的聚合力,其能夠打通更多場景 間的聯系,為場景中的讀者提供更為有效的互動條 件,為全媒體出版創新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 間。②數字閱讀產業鏈中的各個主體必須密切關注 智能傳播技術的前沿動態,根據數字閱讀互動的不 同特征,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互動形式,通過 AI技術賦能共同提升數字閱讀用戶的互動體驗和 閱讀效率。